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
進階搜尋
分享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分享至 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Plurk[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email[另開新視窗]
最新公告
【公告】2023年清明休館公告
~HELLO TAIPEI~臺北市單一陳情系統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處要點
故事在你身邊流動-「臺北就是我的無牆博物館」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正式開館營運
本館簡介Introduction to the Museum
本館緣起The Origin: “Taiwan New Cultural Movement”
建築沿革The History of the Building
館所宗旨
館徽
館所活動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活動申請
參觀資訊
參觀指南
導覽服務
樓層介紹
交通指南
展覽資訊
常設展
當期特展
特展回顧
文創出版
年度特刊《掛號5》
年度特刊《掛號10X10》
年度特刊《掛號3》
年度特刊《掛號2》
開館特刊《掛號》
歷年出版品
新文化史上的今天
1921年1月30日 第一回臺灣議會設置請願
1901年3月4日 臺灣第一飛行士 謝文達 出生
1926年4月4日 文協活動寫真隊 臺南首映
1923年4月15日《臺灣民報》創刊
1884年4月28日 辯護士 蔡式穀 出生
1924年7月3日 全島無力者大會
1920年7月16日《臺灣青年》雜誌於東京創刊發行
1927年8月1日 《臺灣民報》移至臺灣發行
1930年8月17日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
1931年8月23日 蔣渭水葬禮
1934年9月2日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中止
1921年10月17日 臺灣文化協會 成立
1925年10月22日 二林蔗農事件
1923年12月16日 治警事件 全島大檢舉
大稻埕走讀推薦
渭水驛站-臺北市文協風華導覽(2022年)
新文化館-走讀活動回顧
大稻埕無圍牆博物館
上方連結
本館Facebook
網站導覽
意見信箱
下方連結
:::
上方連結
本館Facebook
網站導覽
意見信箱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search
請輸入關鍵字
搜尋
進階搜尋
字級
小
中
大
分享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分享至 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Plurk[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twitter[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至 email[另開新視窗]
最新公告
【公告】2023年清明休館公告
~HELLO TAIPEI~臺北市單一陳情系統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懲處要點
故事在你身邊流動-「臺北就是我的無牆博物館」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正式開館營運
本館簡介Introduction to the Museum
本館緣起The Origin: “Taiwan New Cultural Movement”
建築沿革The History of the Building
館所宗旨
館徽
館所活動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活動申請
參觀資訊
參觀指南
導覽服務
樓層介紹
交通指南
展覽資訊
常設展
當期特展
特展回顧
文創出版
年度特刊《掛號5》
年度特刊《掛號10X10》
年度特刊《掛號3》
年度特刊《掛號2》
開館特刊《掛號》
歷年出版品
新文化史上的今天
1921年1月30日 第一回臺灣議會設置請願
1901年3月4日 臺灣第一飛行士 謝文達 出生
1926年4月4日 文協活動寫真隊 臺南首映
1923年4月15日《臺灣民報》創刊
1884年4月28日 辯護士 蔡式穀 出生
1924年7月3日 全島無力者大會
1920年7月16日《臺灣青年》雜誌於東京創刊發行
1927年8月1日 《臺灣民報》移至臺灣發行
1930年8月17日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
1931年8月23日 蔣渭水葬禮
1934年9月2日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中止
1921年10月17日 臺灣文化協會 成立
1925年10月22日 二林蔗農事件
1923年12月16日 治警事件 全島大檢舉
大稻埕走讀推薦
渭水驛站-臺北市文協風華導覽(2022年)
新文化館-走讀活動回顧
大稻埕無圍牆博物館
首頁
新文化史上的今天
1926年4月4日 文協活動寫真隊 臺南首映
1926年4月4日 文協活動寫真隊 臺南首映
網頁功能
列印內容[另開新視窗]
注音
1926年3月,蔡培火在前往東京請願之時,將親友祝賀母親大壽的禮金和募捐款項,用來購買放映機及數卷宣傳影片,並從文協中挑選知識青年,擔任解說電影「辯士」,像是因為「臺北師範生暴行事件」退學的
林秋梧
(證峰法師)。
文協選定的活動寫真地點是臺南大舞臺,從4月4日起連續放映兩晚,現場是幾無立錐之地。《臺灣民報》認為有如此人氣的原因有二,一是來自民眾對文協的好感,二是入場費僅有10錢(1圓=100錢,當時大稻埕茶工的日薪為20-30錢,公學校教師初任者則有30圓以上)。
面對民眾觀影的熱潮,警察則透過施壓場地所有人,或在播映途中諭令「辯士中止」來阻擾活動寫真的舉辦。為此受到質問的警察,曾語出驚人地表示「我們警官,若認為必要時,勿論何時都可以隨意發令中止。」
至於大家更為熟悉的活動寫真放映團體─「美臺團」,其名稱的正式出現,可見於《臺灣民報》第193號(1928.01.29),而在放映前合唱的〈美臺團團歌〉是蔡培火於1933年所寫的作品。只是,隨著電影館的增加及組織內部的紛擾,美臺團的人氣,也不復當年首映的盛況。
▲延伸閱讀
1.
【臺灣吧EP3】日治時期臺灣吧─美臺團
2.
【日治時期電影史漫談】美台團考
▲
音樂分享
美臺團歌 臺灣音聲100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