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過去的知識份子,透過文字、知識的力量,
為臺灣的人民帶來新的希望。
因此,我們希望將1920年的信念,帶到2018年的今天,
濃縮為這本開館特刊—《掛號》
這段屬於臺灣的故事,給彼方的你,遍地取件。

關於《掛號》-書本展示圖

編輯理念 
 
「掛號」一詞可以是對當代臺灣的兩種對應,郵局的掛號,讓人民親手接收最新的資訊,傳遞最濃厚的情感,建立美好連結;醫院的掛號,讓民眾經過諮詢、確診、領藥流程,恢復健康生活。
 
如同當年臺灣文化協會的眾人,希望透過不同的路徑——議會請願運動爭取人民權利,文化教育啟發人民智慧——得以讓生長於臺灣、生活於臺灣的人民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而這第一步,或許就是我們終得以開始思考:我們是誰?我們來自哪裡?我們將要走向何方?
 
然後,開始能「用我們的口,說自己的文化」。
 
而在多元文化交錯叢生的此時,在歷史新舊融合的舞臺上,我們仍在尋找,臺灣想成為什麼樣的臺灣、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我們。正是因為彼時的每一位臺灣人,每一個勇敢說出自己故事的我,才有現在的我們,現在的臺灣。因此我們仍需要透過寫自己的文字、唱自己的音樂、演自己的戲劇、畫自己的家鄉,去探索、去實踐、去記錄。
 
在這本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開館特刊《掛號》中,我們希望透過一些不一樣的方式,讓館刊不只是館刊,還可以讓讀者透過與當代的連結,重新認識二十世紀初的臺灣,從現在理解過去,再去思考未來。

設計理念 
 
在設計上,由金點設計獎設計師劉克韋操刀,我們希望《掛號》不只是一本刊物,而是一個故事。由外而內,外包裝代表掛號的包裹,是一份來自新文化運動的炙熱;打開包裹後,則看見象徵知識營養療法的刊物。
 
從刊物的正面翻開,讀者會先看到一份來自舊時代的報紙,如果尚不了解 1920 到 1940 年代的風起雲湧,看完〈新文化快報〉,便能看見那時代的熱血激情;接著進入特輯〈「新」新文化運動一波〉,由當代多位不同的「文化引言人」:張鐵志、王聰威、凌可樂、柯智豪、呂柏伸、方序中,分別從「文學、音樂、戲劇、美術」等不同面相,以自己熱衷的領域,說出自己正在經歷的故事。

接著,跟著我們一起腦袋轉個彎,直接翻到雜誌封底,一起閱讀蔣渭水在當年提出的〈臨牀講義──對名叫臺灣的患者的診斷〉作為一個段落的結語,一同去思考,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我們應該提出什麼樣的處方籤,做最有用的對症下藥,發起最醒腦的文化討論,串起一場「新」新文化的全民運動。

發行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承辦單位:厝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主編:邵璦婷、陳慕天、劉玟苓
編輯助理:陳德娜、黃悅瑄、李宛諭、劉睿晴
整體設計:劉克韋(大梨設計事務所)
內容合作: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每日一冷
設計合作:究方社、re-lab、搖滾貓ROCKAT、Jiji吉吉
攝影:卓方妤、留榮峰、陳琨霖
編輯顧問:李鎧揚、張鐵志、劉冠吟
特別感謝:石婉舜、莊永明、蔣朝根、陳永基、黃裕元、廖新田、楊翠、郭建甫

關於《掛號》-書本展示圖
關於《掛號》-書本展示圖
關於《掛號》-書本展示圖
關於《掛號》-書本展示圖
關於《掛號》-書本展示圖
關於《掛號》-書本展示圖
關於《掛號》-書本展示圖
關於《掛號》-書本展示圖
關於《掛號》-書本展示圖
關於《掛號》-書本展示圖
關於《掛號》-書本展示圖
形象攝影:劉俊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