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時代的臺灣,是歷史上一段特殊時光。我們熟悉的學校、鐵路、照相、電影、電話等等,即便不是自那個時代引進,也多已經普及。阿公阿嫲的年代雖然距離我們遙遠,卻不是太難理解。這樣看似「美好」的年代,卻存在著一個重大的問題。
臺灣近代化的背後意義,是殖民統治者為收奪資源進行的基礎化工程。日本本土先進的法律制度,被以六三法統治體制區隔出來,形成了「一國兩制」的狀態。有人就說,1895年後的臺灣,是一場「打了折扣的明治維新」。1921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主要就是希望透過知識普及,文化提升,讓全體臺灣人意識到自身「被統治」的處境。
文協的出現,並不是社會運動的起點,而是追求臺灣人意識「水到渠成」的展現。他們為什麼要抵抗?故事應該要從1910年代開始。這一段鮮少被提起的「過去」,讓吳密察老師說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