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問‧診】 從古地圖看大稻埕的時空變化
在沒有攝影技術的年代,一座城市的資料要如何被記錄下來?具有科學理性精神的地圖,或許就是相當具有說服力的一種圖像史料。地圖是一種根據規則,將自然現象、社會現象轉變為符號繪製而成的平面圖,透過解析這些符號、認識繪製者的身分,可以看到許多文字史料沒有紀錄的東西。
大稻埕是臺北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從17世紀開始就是人群聚集的地方,這裡有熱鬧街廓、河流渡口,歷經清代、日本時代至今,這裡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產業和聚落樣貌會有什麼變化跟發展呢?
本次講座邀請了對古地圖相當有研究的蘇峯楠老師,他將帶領大家閱讀「臺灣堡圖」、「大稻埕案內市街圖」,以及不同版本的「臺北市街圖」等新舊地圖,透過對地圖繪製的研究,以及對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地圖進行比對,來看大稻埕的歷史與發展,一睹眼見為憑的歷史紀錄。
主講:蘇峯楠(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
時間:11月9日(六)14:00-16:00
地點: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二樓活動教室